第二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日报:我也看到一些观点认为和拉美国家相比,中国有自己的优势,因此有可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因为这导致了社会各阶层间的冲突,导致了社会不稳定,政策左右摇摆,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如果这些方面问题解决得好,将来有可能收入差距会逐步缩小,分配状况逐步改善,也就有利于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些对于减少腐败、改善收入分配都是关键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个新的发现,灰色收入有从最高收入阶层向一部分中等以上收入阶层扩散的趋势,这意味着腐败现象的蔓延。日报: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过去很多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次贷危机以来,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减记规模相当于其GDP的13%,布什政府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以及奥巴马政府的金融救援计划(FSP)实施总规模达2.2万亿美元,其结果是大量美元资金从美国金融机构和一般性债券与金融产品中转出,转为存放在美联储和投资于美国国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规模急剧膨胀,杠杆率不断攀升,也就是通过央行的高杠杆率来支持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但是问题资产至今仍趴在美联储账上,只不过是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了转移而已。
前三条渠道都有很大的负向成本,还有没有其他渠道呢?当前,也有观点主张将"问题资产证券化",而这也被视为更可行、甚至是更符合未来大趋势的渠道。可见,如何建立起成熟的资产信用评级市场,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形成风险隔离机制是问题资产证券化的首要问题。实现了这些目标,就意味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济运行效率和增长质量获得大幅提升,从而也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由此走上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六是往往只注重机会和过程公平,而忽略结果公平和社会责任。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诚信经济。每个市场主体通过价格变化获取简单、清楚、有效的信息,并加以利用,及时做出决策,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五是鼓励提高生产效率、激励各类创新。第四,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
二是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指明了改革的着力重点,是我们深入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推动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遵循。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首先,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第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总之,市场经济有优有劣,关键是要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肯定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启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锁定了改革的正确方向。三是建立起更加完备、齐全的市场体系。
坚持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给一切合法资产的所有者吃上定心丸。这些缺陷导致了市场体系不完备、政府行为干预过多、市场监管严重不足,经济运行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并未完全消除。
当前,改革的关键是规范政府的经济职能,将政府的职能主要限定在3个方面:一是完善宏观调控。第五,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发展普惠、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搭建直接为企业服务的技术市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意味着逐步淡化所有制特征,鼓励逐渐形成融合式的包含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共同体,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四是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一切财产权、知识产权等权益严格受到法律保护。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自动引导与实现社会范围内资源流动与配置的合理化,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和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把握改革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把市场从基础性作用提升到了决定性作用。二是形成一整套规范、公平、公开和透明的市场规则。
七是建立起配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如果资产归属不清,创造的收益归谁所有不明,人们就不愿去投资、去劳作,更没有人去积累财富。
四是强调法治、注重诚信。可以说,上述改革任务完成之日,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建成之时。
我们党对市场作用在认识上的这一深化,是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在实践中也抓住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一直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和牵引的,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重点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展开的。第三,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为什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中的一项基础性改革。
有了配套的法律支撑和诚信保障,契约、合同才能有效的实施,市场行为才能得到规范,市场秩序才能得到维系,从而降低市场风险,减少交易成本。十是政府经济职能边界更加明晰、更加定型,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基本消除。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从这一规律出发,牢牢把握市场经济的本质。经济领域的安全,首要的是产权的安全。
对一切市场主体实行平等待遇,一切商品和要素均向市场主体开放,实行平等、统一、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一方面,我国经济正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状况日益凸显,一些领域的潜在风险逐渐增大。
这就要求我们,实现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一定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而不是四面出击、面面俱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培育出大批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各类合格的市场主体。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由社会总供求失衡引起的经济衰退、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还容易产生外部的负效应、引发贫富分化进而影响社会公平,同时不能自动地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这既是完善要素市场的需要,更是建立开放、公平、普惠市场体系的需要。
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以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在确保经济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准入门槛,扩大开放领域,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为各种商品和经济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作者系甘肃省委副书记) 进入专题: 经济体制改革 。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勾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提出到二○二○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另一方面,经济体制仍不完善。